言情不死— —臺灣女性藝術的敘事與抒情抽樣展

何以言情— —                                                                       
「言情不死— —臺灣女性藝術的敘事與抒情抽樣展」策展專文

文/倪又安


我與女性藝術「結緣」甚早,記得在大二那年,當時我讀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修藝術史,其中一門必修的理論課是戴麗卿老師教的「西洋藝術史學方法」,在課堂上,老師要求每位同學單獨負責某一種「方法體系」的整理、介紹並加以實例運用,其中便有女性主義在列。

我那時選到的方法是後殖民主義,主要選讀的範本為薩伊德(Edward Wadie Said, 1935-2003)的《東方主義》、《文化與帝國主義》,以及一些華文學者針對西方後殖民學說所作的延伸論述。薩伊德的敘述雖然不算非常艱深難懂,但龐大的文字分量及其引證內容多數出自帝國主義時期的歐洲文學,對大二的我來說,仍是難以消化的一次作業。勉力完成期末報告後,我知道自己對整個後殖民主義的理論體系所知僅為皮毛,但值得慶幸的是,我似乎開始會穿越藝術現象或風格流變的表象,進而看出那表象背後所隱藏的權力結構,這是我的眼睛開始「轉化」的起點。同樣一堂課上,另有其他同學負責後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的史學方法,那本堪稱經典讀本的《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我也跟著硬是讀了一遍。後殖民理論與女性主義理論處理的問題,當然有許多面向上的不同,但從對抗白種中心、資產階級、沙文主義之共犯結構的立場而言,其實也有許多可供參照的互通之處。

同一年,我另外選修了陳香君老師的「女性主義藝術」,並且在機緣巧合下開始實際接觸到女性藝術的創作者與書寫者。在陳老師的課堂上,可以很明顯感受到,她是以女性的身分與經驗,去解釋女性主義藝術的諸多經典,並且將「身為女子」的自覺意識,輻射為一種具有女性感染力的思考與觀看方式,這種態度並非藝術領域中的女性皆有,而是需要經過提煉與強化的過程。那時,我有幸經由陳老師的介紹,到臺北一間私人畫廊,為正如火如荼布展中的當代女性藝術展,充當藝術家的臨時助手。我協助的對象是中國大陸藝術家林天苗,她的創作多與「線」有關,她似乎是要透過千絲萬縷、剪不斷也不應被剪斷的細線,連接著自己的藝術形象與母親(也是眾多母親們)的生命實踐。在傳統的漢人農村社會,女性除了生兒育女(作為延續父系血脈的工具),恐怕絕大多數的時間都花在無止盡的針線活上。站在男性藝術以陽剛、雄厚、直接為尚的評斷標準,婦女的「女紅」在以往一直難登大雅之堂,但林天苗刻意把那看似瑣碎、重複的手工藝,硬是用更無聊更繁複的方式反覆演練,那不是對女紅的單純復歸,而是對女紅的轉化與歌頌,因為那是無數輩婦女曾經的苦難與壓迫象徵,卻也是身為女性才得以體會的無比細密的針線之情,既然它曾受到男性藝術的貶抑,如今則應被女性藝術家賦予不凡的意義與啟示。在展間布展到深夜,當工讀生都累癱時,只有林天苗本人以一種堅定的意志,繼續梳理著一根又一根數不清的細線,她說她知道她的藝術模式很累人,但她覺得必須如此。如今回想起來,那應當算是我能夠在女性藝術活例中,感受到女性主義精神的一個原點。

展開











藝術家簡歷

王念貽

李映蓉

吳羽柔

吳思蓉

張ㄩ安

張婷雅

聶蕙雲












作品介紹

      Image 1 Image 2 Image 3        Image 2 Image 3 Image 2        Image 2 Image 1 Image 2        Image 3 Image 1 Image 1        Image 3 Image 1 Image 2        Image 3 Image 1 Image 2        Image 3 Image 1 Image 2










茶會照片

      Image 1 Image 1 Image 1        Image 1 Image 1 Image 1        Image 1 Image 1 Image 1        Image 1 Image 1 Image 1        Image 1 Image 1 Image 1

地址:43301台中市沙鹿區台灣大道七段200號    參觀時間:週一至週五 09:30~17:30    電話:04-2632-8001 ext.11696    服務信箱:mhliang@pu.edu.tw

Copyright © 2024 Providence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