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走停停的風景-邱奕寧個展




出生於1996年的邱奕寧是位年輕卻已屢獲大獎的藝術家,當她仍在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就讀時, 即以作品〈藍色小卡車〉(2018)獲得ONE ART TAIPEI新潮賞的殊榮。多年來,邱奕寧在城市裡以自身的節奏走走停停, 以其作品中「寧式幽默」所蘊藏的社會觀、人生觀與世界觀,鍛鑄其創作成為這個時代的美學表徵之一。

正如李思賢教授所說:「在她的畫裡,盡是生活上各種轉角能遇見、俯拾皆可得的場景;滿盈的畫面中,在不期然的細節之處,處處有驚奇,猶如城市迷宮般,過關尋寶,引人入勝。 ……在畫面空間中、不經意的角落裡,邱奕寧點綴了許許多多細小的鋪排……。此等美妙又美滿的天地,毋寧是邱奕寧的城市桃花源。」從《寂寞城市》系列作品開始, 邱奕寧似乎習於在某個角落獨立而安靜地觀察這個世界,她透過低彩度的傳統水墨創作,傳達了色彩與時間被抽離後帶來的孤獨寂靜。另一方面,她也常在大景構圖中安置日常小物, 產生讓觀者忍俊不住「zoom in」細看箇中玄妙的誘惑力。這究竟是拒人於千里之外還是怡然自得的心理狀況呢?

就邱奕寧「新山水」的技術性來說,她結合了筆線與墨染,視需要而取用山水皴擦或是白描勾勒的手法,遂能在工筆和寫意間交融出一種平衡; 在形式上則以扁平式卡漫風格的語彙為主,故造就出一番獨特的風味。「走走停停的風景」或許是邱奕寧喃喃的獨白,但它兼具古典與現代的創作性, 難能可貴地召喚出一種水墨發展的未來性,為新世代的墨趣提出值得省思的觀點。

大隱隱於市,孤身桃花源

邱奕寧 — 水墨的避世逸趣

文|李思賢(藝評人、東海大學美術學系系所主任)



楔子

藝術有品第之分,藝術也有相應的時代品味和世代語言。當閱讀作品時,除了單刀直入、逕取要點,記敘作者創作理路之外,藝術家所採用的藝術形式與媒材,同樣需要有所關照,特別是擁有悠久歷史的水墨書畫。 這是我們看待現代水墨繪畫作品一個重要的評述基調,也是構成水墨創作與其他藝術類科的最大美學異趣之處。臺灣年輕世代水墨創作中,繪畫形式的轉向、藝術語言的開拓和美學主體的翻動,都已然構成藝術閱讀的跳躍, 以及作品內容的新世代興味。這是現今水墨畫創作大環境的基本樣態,循此途徑進行臺灣青年水墨畫家邱奕寧(1996-)的作品解讀,或能解析出不少值得探求的當代繪畫性格、美學文本與藝術脈絡的要點。

桃源意境綴點景

從臺灣近十餘年來的新水墨發展狀態來看,邱奕寧的作品風格是一種絕對的典型。在整體作品結構上,可以看得出她的藝術養成兼容中西,作品或以滿盈全局來構成、或有虛實相生的交替, 蘊含了水墨繪畫佈局的特色;雖是透過生活上極其普遍的城市景觀重新予以組合描繪,然在整體視覺上,仍具備了山水畫所擁有的基本樣貌。


邱奕寧的水墨畫以滿雜的現代城市、磚砌牆面為基調,建構了一個既「圍」且「藏」個人天地。在她的畫裡,盡是生活上各種轉角能遇見、俯拾皆可得的場景;滿盈的畫面中, 在不期然的細節之處,處處有驚奇,猶如城市迷宮般,過關尋寶,引人入勝。這種藏匿於大景的趣味,是五代至北宋以來北派山水畫傳承的痕跡,作者將自身對天地人文的想像, 塞在恢弘且巨大的視覺格局與架構中,顯示了天地之大和人的渺小。邱奕寧隨順了用人跡點景、以物件寫情的手法,打造了屬於她心目中的桃花源。


在畫面空間中、不經意的角落裡,邱奕寧點綴了許許多多細小的鋪排; 牆腳的紙箱、位置奇特的澡缸、烤爐、壁鐘、圓板凳、郊野的站牌、路邊的警告標誌、屋頂的電視天線和小耳朵、牆面上的小氣窗、石棉瓦頂棚、屋簷下懸吊著的曬物吊籃、冷氣室外機、 小百葉折窗,和那屋頂上別有風味、匠心獨具的優閒座椅,以及精心布置的假山水似的造景,還有那逸出畫面房屋規制之外的「吉」字小春聯…,琳瑯滿目,趣味十足。 這些隱藏於巷弄之間多不勝數的點景小物,透露了細膩的心思和微型情趣,像極了年輕小姑娘梳妝台上珍寶收藏的精緻耳環、晶透墜飾,讓人在悠遊、把玩間,魂牽夢縈、愛不釋手。


此等美妙又美滿的天地,毋寧是邱奕寧的城市桃花源。她在既有的類山水格局中,或以石板與石群、或以草地和江海,又或者以牆面開窗遠眺, 依此圈出了領地、劃清了界域,在壘疊的滿盈空間中,沒有留出任何一條馬路,沒有打算邀人入訪,與世隔絕般地蜷縮在自我的小天地中。 即便是雨遮上的一叢叢亂草、石牆縫間蔓生且四處攀爬、垂掛的藤蔓和薜荔,都是一種不經意的荒蕪與情調,自然而慵懶,無可無不可。

筆耕墨耘展性情

傳統山水畫基本樣貌的存在性基因是無比強大的,從許多從事新水墨創作的畫家身上都能看到這點,邱奕寧也一樣;他們逃不開卻似乎也從沒有想要逃離如此既成事實的視覺構成, 而將山水畫形式沿用、轉化和變形成為了一路現今水墨創作的重要途徑。在邱奕寧畫中,她忠誠秉持了傳統國畫裡應有的媒材倫理,將寫意和工筆甚而是宮廷的界畫全部融為一爐, 山水皴擦、白描勾勒、平行引線,各取我需、為我所用。


無論是「新界畫」也好或「新山水」也罷,邱奕寧結合了筆線與墨染、扁平加卡漫,雖是細碎耕耘的細密勾勒,卻也能在工細和寫意間交融出一種平衡。換言之, 邱奕寧能將濃淡乾濕與皴擦點染的筆墨運作邏輯交互搭配,讓工筆的屋宇聚落裡穿插自由筆法的樹叢或墨染,在亂草叢生的原野中射入一道硬邊的馬路, 讓工筆和寫意交輝、有機與無機共榮,加上她那半凌空的平行透視所引發的人文感,兼具古典與現代,召喚出一種現今水墨具未來性的發展路徑,甚值深究。


舉例來說,2019年春夏之際所創作的〈飛機底下的椅子〉一作,邱奕寧以濕中濕的手法細膩點染,她將水墨暈染的媒材特徵,藉由宣紙的毛細現象作了完美表現, 搭配石塊大小錯落虛實相映的安排,呈現出她整體創作中極具特色且與眾不同的作品。而在〈路過你的路過〉(2022)這件畫作中,一面堵在畫面正中央諾大的牆上挖了個長型窗, 牆上和窗外各有不同的海景,看似穿透式地以前觀後,但時空交疊錯亂,平面和背景空間衝突,這種超現實的場景構成,與台灣水墨名家鄧卜君(1957-)的風格頗有異曲同工之趣。


古畫論有云「以形寫神」(東晉‧顧愷之),邱奕寧寫形如此,那寫神又如何?此般疏離感十足,自我抽離寄居的「新山水畫」,是年輕世代的幽默?抑或是情緒的轉化? 可以從邱奕寧2017年起的《寂寞城市》系列一探究竟,而事實上在這個階段的創作中,她便早已預設也暗示了「寂寞」這個主題,猶如寄寓山水,提供我等從符號的運用和轉換中, 閱讀她所賦予的寓意、心靈之所托和心思的表達。

百無聊賴慰心靈

安謐但疏離、獨立卻寂寞,這是邱奕寧畫作予人的最直接感受;她用我們都熟悉的城市景觀建構了一個她個人專屬的桃花源,但裡頭始終都空無一人,無比孤單,且有沉重的無力感。 儘管運用了水墨傳統中包羅天地的大景構圖,也在畫面的許多角落中安置了令人莞爾的尋常生活小物,甚至畫風也帶有千禧青年世代所特有的可愛風,但邱奕寧的畫作卻一點也不輕盈,無法飛揚,甚至有些沉重。 何以故?只因她在創作中,置放了青年人在此承平時期的百無聊賴心情,以及對現世關懷的無力。


從〈藍色小貨車〉(2018)、2021年的〈公路站牌〉和〈在路邊看月亮〉這類以較大場景構成全圖的作品來說,畫面中幾乎看不見的小貨車、隱身草叢裡的站牌、藏在對角線位置的月亮和腳踏車, 其大小與整個畫幅不成比例的安排,足見邱奕寧細微的用心,但卻也隱隱能感覺到她的「社恐」,似乎巴不得整個人最好隱沒在這個世界上。 而她自身的存在,似乎也只是希望能在社會的某個角落裡安靜地待著、看著。


這種拒人於千里之外的心理狀況,實際在她的所有作品裡比比皆是;就如創作於2023年,同為自成一格的小天地的〈大理石公園VII〉,在被各種花紋大理石板所圍繞,獨自擁有、絕無共享的舒爽獨棟透天別墅, 有著日式枯山水庭院和水池,遠方兩棵樹間懸掛著的吊床,一派輕鬆閑適,令人神往。2021年的〈戶外實驗室〉也一樣,在諾大草坪的正中間,用巨石圍出一個宛如結界的半圓空間, 中間一張擺有四種接收器(天線)的長桌,在桌的左右遠處各放置一張小椅,近似對稱的構圖,儀式感十足。 而其他畫著公寓的作品,看似是愜意的心中園林,然而實際上從圍牆、包圍、框架等線索來看, 邱奕寧的房屋就像一個又一個的盒子,是一個又一個的結界和牢籠,非被關押,而是自我隱蔽,無疑是一種避世思想的當代體現。

隱匿避世不躺平(代結語)

避世思想在中國古代便有過兩回,第一次是在魏晉南北朝,紛亂的世局讓文人隱居山林不問世事,所以放浪形骸、飲酒嘯歌,就如竹林七賢,每天聊著老莊玄學(清談)、過著荒誕不羈的生活,屬社會性避世; 第二次是發生在元代,因外族入主中原,漢人士子紛紛避走山林,不願入朝為官,是為政治性避世。而如今看似天下太平,實則長期以來藍綠惡鬥、統獨爭議,國家地位飄搖,讓許多年輕人覺得人微言輕, 不如獨善其身,維持最低生存標準便可,因此「佛系生活」便成了他們的生存哲學,有些類似中國大陸年輕世代近年的「躺平主義」。


順此脈絡看來,邱奕寧的大量作品也反映了避世思想的事實。就從她2023的畫作〈途中II〉來看,畫面裡有兩個甚為弔詭之處:其一,是作者置換了原先的白底以黑色來取代,而在黑色面上的房舍, 因某些水漾波紋而暗示出似乎是坐落在水上;其二是藏匿在大面積的孤山裡的屋舍有如隱居一般,兀自獨立,與附近聚落鄰居的距離看似不遠,但卻毫無雞犬相聞之態,既背離、又孤僻。 前者暗示了海平面上升而產生的對城市所形成的災難,後者成為有能力的人逃脫現實社會的應對方法,有趣的是,前者是身為一個知識份子的社會責任, 後者卻是典型的社會性避世,邱奕寧顯然也因這社會性的矛盾而欲拒還迎,有所糾結。


避世的個人解放雖然可以讓自己活得像自己,但社會責任卻又是與之拉鋸的另一個嚴肅課題,年輕人往往就在這二者之間交互擺蕩糾纏。 邱奕寧另件畫作〈等待流星的夜晚 II〉(2023)就直接進行了溫和、安靜但卻嚴肅的控訴:畫中兩管毫不起眼的煙囪,排放了一矗直衝上天的廢氣,畫家喻示了空氣污染的危害, 是一種無語問天的指責,在一派優雅的視覺構成中,做環境關懷和批判,體現了邱奕寧拒絕「躺平」、漠視現實的態度。這是邱奕寧近期畫作的轉變, 同樣的一牆之隔、不變的宏觀大景,但她已經不再是冷眼旁觀,而開始對「彼處」提出看法,盡到一位知識份子所應有的責任。


總的來說,邱奕寧以自身的藝術堅持,忠實反映了心裡的想法,也在近期開始展現了她身為現代青年藝術家所應有的態度。 她在個人所建構的天地裡,寄託了心靈的冀求與撫慰,同時也為現代青年水墨畫創作起到了一種絕佳的示範;她的「寧式幽默」所暗藏的社會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也足以成為這個時代的美學表徵。今日,邱奕寧未屆而立之年,自踏出學院以來才短短五年便已屢獲大獎,如此成績,確實令人激賞;相信這是她藝術生涯的嚆矢,期盼她在未來能有更深刻、更優質的表現。

在走走的過程中探見自我心中的園林景物:
邱奕寧作品中現實與想像的情感疊合


文/張家馨




藝術家邱奕寧(1996-)畢業於臺灣藝術大學書畫學系,在傳統水墨的基底下融合了藝術家個人的情感意識,敏銳地感知環境中事物的變遷, 成就她作品裡細微而真切的筆跡。此次她將於晴山藝術中心帶來最新創作個展「走走」,其展題對應到她的創作,於街邊小徑挖掘城市邊陲的人事景物, 在充滿詩意性的探索下,架構出對於這個世界的理解與態度。

「走走」一展,觀眾將被帶領走過藝術家過去的時光,同時也得以在她的作品中找到與自己生活經驗之共鳴,進一步理解藝術家對於城市、生活和情感的獨特詮釋。 邱奕寧最早發展的《寂寞城市》系列,將住家處望出去的景物作為入畫對象,頂樓加蓋的鐵皮屋頂,每個房子彼此相互黏著,如植物般繁殖乃至於蔓延到整個畫面,訴說了臺灣居住環境的景觀,也是她住所的一景。

現實與想像的疊合
邱奕寧的畫作隨著個人的心境轉變,在近期的創作中,將自己的視窗從住家處切換到城市以外的街景,而觀看視角也從俯視的角度轉移成平視的視點。 特別是在「走走」展出的作品,她不再僅僅是關注於真實的城市狀態,而是從過去收攬眼底的風景中,透過繪畫的轉譯再造出一個新的景緻,以此締結她的過去與現在。 這也是為什麼在邱奕寧的創作中常常有著「看似真實卻又不合理」的錯覺。

就像是〈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在邱奕寧的想像之下,繪製出一個高大壯碩以至於超越畫面尺幅、使得前景園林景觀被縮至成如小人國般迷你。 磁磚的紋路、植物的攀岩、牆面的斑剝,顯示了建物的老舊,黑白畫面的寂靜以及聞風不動的草地,恰似時間被凝固帶領觀眾進入另一個時空。 而這樣的錯亂似乎也來自於窗景遙望出去景觀差異產生的錯置,每一扇窗外都處於不同的地平線,或是冉冉升起的炊煙,或是蒼翠茂盛的山林, 或是千岩萬壑的山丘,這些元素的組構下,時空維度雖然複雜,其視覺效果卻引人入勝,讓人梭巡在現實與想像之間的交會處。

而〈好好坐著II〉則藉著方形磁磚搭建出的高牆開啟一扇視窗,牆外緊鄰樹叢與山丘,山丘的後方則夾雜了一棟房子,屋頂則以不同顏色與質地的鐵皮重疊交錯。 同樣被開了窗的平房,卻另闢了一個世界,將遙不可及的海底世界變成觸手可得,夢幻、奇異,絢爛。在畫面前景則安插了一張長桌與兩張高背椅,以富饒儀式感的陳設,邀請觀眾欣賞越過城牆與房屋的景色。

在〈路過你的路過II〉或〈歡迎光臨38號公寓〉同樣呈現出相似的創作意圖。高聳的牆面之外,窺見一棟被簇擁在樹林之間的建物,其視窗外的景觀醞釀著各種可能性。 然而不同的是,過去經常出現在邱奕寧作品中的鐵皮屋頂,那個極具臺灣本土語彙、與藝術家個人生活有著深刻連結的符號,在〈歡迎光臨38號公寓〉卻被整齊合一的磚瓦取而代之。 邱奕寧坦言,這次個展與過往作品繪畫方式或體裁並無過多的轉變,最顯著的改變似乎在於她的生活方式。她進一步解釋道, 創作、吃飯、睡覺是過去長久以來的日常,卻鮮少踏出家門;但近期的生活狀態則將出走戶外列入生活範圍,而這樣的生活轉變也清晰地體現在她的作品之中。

戶外走走,為邱奕寧的生活帶來新的步調。在邱奕寧的工作室中有許多從戶外撿拾回來的老舊木頭,經由重新組構變成可再利用的桌椅或櫃子。 而這樣具有再製的意味似乎也反映在她近期的創作裡。就像是作品中房子所在的場域,並非車水馬龍的城鎮,而是更趨向於杳無人煙的郊區, 環境周遭多佈滿山林樹木,像是拾起一處已經廢棄多時的鄉郊空屋,時間亦被凝滯,透過藝術家的想像重新賦予它生命和潛在事件的可能性。

當繪畫作為探照內心的媒介
邱奕寧的創作不僅是對城市和生活的觀察,更是她內心世界的映照,透過畫筆表達出對於時光流轉和情感變遷的感悟,同時也作為梳理藝術家自身內心探照的媒介, 將創作視為發聲與療癒的過程,每一個場景的刻劃都凝聚著她遙想的彼岸。「房子」作為貫穿她創作脈絡的符號,就像是容器一般,藉著各種不同的外觀造型, 裝載奇幻且超現實的布景,透過繪畫的想像使她超脫住家處狹小封閉的空間,畫面寂寥、寧靜,卻不寂寞,而是褪去色彩之後,僅由黑、白、灰三個顏色在觀者的腦海中引發了無限的想像。

但在邱奕寧另一個系列作品《大理石公園》,則將原本寄託在房子上的情感轉換到石頭上,透過石頭與植栽的佈景打造出園林景觀, 這種轉變帶出了一種自由感,彷彿情感獲得了更廣闊的表達空間,由建築容器的有限性轉向自然的開闊,一步一景、移步換景、分割景物,曲徑通幽處成了藝術家想像出來的世外桃源。

邱奕寧的畫對於時間、空間與地點並無明確指涉,也沒有人物的影子,似乎在她的世界中這些都並不是她所關注與好奇的。 作為一位專職藝術家,邱奕寧的生活起居大多都在工作室與紙墨中度過,在繪畫的過程中淡忘了時間;忘卻了自己;遺忘了周遭的喧囂, 僅有將自己脫離繪畫的狀態後,才會意識到畫面已經長成了一個她未曾見過的樣子。她透露,在創作前往往無預先的草圖或計畫, 而是將畫筆隨著想像和記憶的引導,在紙張上恣意生長。當作品完成後,回首每一個被描繪出來的物件,卻發現它們與曾經走過或看過的景象息息相關。

在邱奕寧的筆下「彩色」以一種點綴的方式呈現,黑、白、灰色調主導了畫面,消除了時間、場域和情感的具體設定,顯得畫面是如此中性。 儘管她的創作技巧和知識承襲著中國傳統水墨,卻也帶進了她個人對繪畫的理解。像是在構圖上,多以平視或俯視的角度呈現; 而筆墨方面,則利用墨韻的堆疊與留白,形成高度的色彩對比,同時也藉此方式營造出空間的前後關係。 其繪畫的筆調豐富多元,對於山林的描繪採取乾筆刷的方式,示意樹林的郁郁葱葱;但是回過頭來看石頭的描繪卻富含濕度,在水份未乾之於利用墨在其中變化筆法,使其呈現擴散及暈染的視覺效果。

而縱使在邱奕寧的繪畫中有著多變的筆調,卻無法抹去色彩與時間被抽離後帶來的寂靜,中性的定位為觀者留下更多想像空間。

一輛小卡車
晴山藝術中心負責人陳仁壽提到,邱奕寧2019年以作品〈藍色小卡車〉獲得ONE ART TAIPEI新潮賞的殊榮。 在創作該幅作品時推甄的研究所已成功錄取,但確忘記去報到,或許正因如此,畫面中描繪的道路崎嶇闌珊; 五年後的今日,她的作品〈途中I〉再次出現相同的圖示,然而隨著心境的轉換,「卡車」這個符號也經歷了新的詮釋和演繹。

可以發現在邱奕寧的創作當中,鐵皮屋、房子、石頭、卡車等物件將以不同的姿態貫穿於整個創作脈絡,正如前文所述房子在他創作中的意圖, 再到本展能夠看見的小卡車,前者作為她足不出戶在住家處展開的想像;後者著示意個人的創作歷程。即使物換星移,它們依舊存在於邱奕寧的作品當中。 故人寄情於山水,她則寄情在這些符號,透過毛筆創造世界,在房子中填裝屬於內心的彼岸。

邱奕寧的藝術世界,是一場對於城市、生活、情感的獨特詮釋,她的筆跡如同詩意的探索,將時間和空間抽離,讓觀者在中性的畫面中自由漫遊,引發了無限的想像。 從住家處的窗外到遙遠的街景,從房子到石頭,每一個元素都成為她情感的載體,一步一景、分割景物,帶領觀者穿越現實與想像之間的交會處。


藝術家簡歷



邱奕寧


簡歷
1996 出生於台灣


學歷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


獲獎
2022  「桃源美術」特別獎
2021  「全國美術展」水墨類 金牌獎
2019  「基隆美展」東方媒材-基隆獎
2019  ONE ART TAIPEI獲得優選新賞獎
2018  中山青年藝術獎-中山獎
2017  「全國美術展」水墨類 金牌獎
2017  「璞玉發光-全國藝術行銷活動」國畫類大專社會組 璞玉金獎
2017  「宜蘭獎」宜蘭獎
2017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師生美展」 篆刻類 第一名
2017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師生美展」 書法類 佳作
2016  「全國大專院校篆刻比賽」佳作
2016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法篆刻觀摩展」 篆刻類 第一名
2016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法篆刻觀摩展」 書法類 佳作


個展
2023 「走•走」水墨個展/晴山藝術中心
2021 「裏面的裏面」水墨個展/晴山藝術中心
2019 「寂寞城市」水墨個展/晴山藝術中心


聯展
2021 「新展場·超視界」晴山喬遷首展/晴山藝術中心
2019~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晴山藝術中心
2019 第23屆上海藝術博覽會/晴山藝術中心
2019~ONE ART TAIPEI/晴山藝術中心展出
2018~台中藝術博覽會/晴山藝術中心
2018~台南藝術博覽會/晴山藝術中心
2018~新竹藝術博覽會/晴山藝術中心
2017~高雄藝術博覽會/晴山藝術中心
2017 全國美術展得獎者展覽/國立台灣美術館


展出作品



...
...
...

...
...
...

...
...
...

...
...
...

...
...
...

茶會照片


地址

4330臺中市沙鹿區臺灣大道七段200號

參觀時間

週一至週五 09 :30~17 : 30

聯絡資訊

     電話:04-2632-8001 ext.11696

服務信箱:hmlee@p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