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簡介
地球暖化導致氣候變異,乾旱、野火焚山、空汙、沙塵暴等景觀,成為地球各國常見生態災難。
古來山水畫向以表現「可居可遊」的理想山川為追求,然而,當代真實世界已發生了變異,山林也難逃全球空汙、災變的影響,藝術家袁慧莉不想依舊躲藏在那自以為仍然理想的桃花源幻想中,她希望直面氣候變遷帶來的日常感知,這是創作者面對何謂「真」山水議題時的當代觀點。
《火墨》象徵空汙、燥熱、乾旱的地球氣候,以不用水的宣紙炭灰對臨古畫,隱喻古今氣候變遷現象,或以自創圖像表現日常所見所感的空汙景象。
《火墨》相對於「水墨」,從還原墨之物性,去對應於關於呼吸、空氣的墨性,顛覆古典水墨山水畫以「潤墨」為主的傳統美學,以《火墨》的「燥墨」符應當代新的環境議題。
袁慧莉此次於靜宜大學的「火墨:霾日常」個展,將帶來《火墨》觀點較為完整的展出。包含從2015年至2022年創作的《火墨》作品,其中有首次在台灣曝光的2015年第一件《火墨》作品相關文件資料;以及2021年以日常景象為內容的《火墨》新作。為使觀念完整呈現,也將展出2017年至今,幾件以臨摹古畫進行古今墨性對辯的裝置或平面作品;同時也將播放新版的「火墨」紀錄片與出版專冊,祈使觀者能更全面地理解《火墨》創作想法。
主任序文
霾中來去的批判藝術__記袁慧莉靜宜個展「霾日常」
文\靜宜大學圖書館館長兼藝術中心主任 彭宇薰
美國科學家瑞秋.卡森的《寂靜的春天》(1962)至今已出版整整60年,當年她以極強的正義感,不畏那些擁有龐大商業利益團體的威脅,探討殺蟲劑對生態的浩劫,並強力發聲。她研究的鳥類在吃了含有DDT殘毒的食物後,無法孵出幼雛,數量遂大幅減少,鳥鳴啁啾與喧囂不再。「大地陷入奇怪的寂靜」,「田野、樹林、沼澤到處了無聲息」,瑞秋.卡森如是說。
「奇怪的寂靜」與「了無聲息」 ,這科學家對環境變化的一種感官性描述。如今地球仍然苦於掙扎,化學污染物不僅浸染土水,其實早已飄浮在空中。可怕的是,空氣污染是無邊界的公害,在臺灣,我們不僅自身生產此公害,尚且接收來自中國的污濁霧霾。我們也許可以選擇食物,但卻無法選擇空氣。
是這樣的無孔不入,讓藝術家袁慧莉以其視覺媒介,呈現一種燒灼感的嗅覺體現。
藝術作為人類感官覺受的一種表達模式,視覺、聽覺向來具主宰性之地位,嗅覺、味覺與觸覺固然有其專業性的「品味」開發,但終究與承載某種精神意念或價值觀的藝術定位,仍有些許差距。不過人類五感聯覺或是互為影響乃是一種天性,畢竟我們是一個具備整全性的存在個體,體感經常處在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敏感狀態。敏銳如藝術家更可能在單一覺受中,轉化它為另一種覺知的表達,他們常在歷歷分明中,又渾然一體地「活著」。
由於曾經為霧霾的嗆味所震撼,藝術家袁慧莉的平面「火墨」作品與從此延伸出來的裝置藝術,提示了一個透過嗅覺感受轉化為視覺表現的批判敘事。「火墨」之說,源於她手撚宣紙燃燒後的炭灰,再回頭把炭灰摁於宣紙上,以表呼吸間乾燥濁嗆之感。同時,她也在形塑中國古代水墨經典名作的過程中,展現對傳統水墨的顛覆性作法,並為藝術應當回應當代生活情境的理念而努力。她藉此詮釋當代人類所處環境的空污危機,並在水墨傳統的脈絡中試圖建立一種新的表述語彙――其方方面面,都給我們很大的啟示!
然而,即便「反」美學如是,我們仍在袁慧莉薪薪樸實的身影中,看到一種麗質難自棄的內醞。她從嗅覺的刺激、意念的反思,再啟動觸覺與身體的實踐,進而呈現視覺性的成果――某種植基於傳統文化的全身心的辯證,於焉誕生。靜宜藝術中心很榮幸地為此展覽提供一個歷史性的見證!謹此,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