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無極、朱德群 華裔大師版畫展




藝術家簡介




朱德群

(1920~2013)


朱德群1920年生於安徽古城徐州,是國際知名抽象藝術家,也是法蘭西藝術院中的第一位華裔院士。朱德群15歲入杭州藝專,師從林風眠、吳大羽、潘天壽等現代繪畫大師,為他打開藝術的眼界。1949年,朱德群抵台於師大任教,留台6年期間作育英才,時至今日師大美術系展覽空間仍以「德群畫廊」之名來紀念他。


1955年朱德群前往法國深造,此時歐美的抽象表現主義達到全盛時期,加之隔年朱德群觀看了史塔耶爾(Nicolas de Staël)的回顧展深受震撼,畫風逐漸從後印象派轉向抽象,積極探索融合東西方語彙的可能,並於畫作中發展出一種如光般的白色,調和各種高彩度的鮮紅、寶藍、翠綠等色彩,透過大筆觸揮灑,流露自然的律動。知名藝評家龍柏(Jean-Clarence Lambert)以西方四大元素中的「火」與「大氣」歸結朱德群的神祕特質與感性的魔力。70年代之後,朱德群更注重「光」的效果,畫風走向舒展明亮、色彩繽紛,形成其抒情抽象的重要階段。此外,朱德群也藉由中國傳統文化來潤養其創作,透過易經、道德經闡述之宇宙運行,將陰陽調和、剛柔並濟的美學融入畫中,追求一種和諧而非對立的藝術世界。


朱德群曾對友人自述:「我的畫是對宇宙的叩問,是生命的沉思和激情的碰撞。我用色彩,用光線來構築我的圖畫,訴說我對世界和生命的認識,表達我的疑慮、我的思考和我的感情。我作畫的時候是一種感情衝動,有些人說我的畫可以體會到感情自然流露,我想真誠的熱情是可以得到人們共鳴的。」


本次展出的石版畫作品,忠實呈現大師晚年越益溫潤的用色,其招牌的大筆觸與躍動如寶石般的色塊,透過精緻的石版畫翻印,保留了細膩的色彩變化,而其畫作中音樂性的旋律與穿透性的空間層次共同衝撞出來的整體畫意,更見東方細膩與西方透明的融合,是一種叫東方人看起來親切,西方人看起來驚豔的遨遊與忘我。



趙無極

(1920~2013)


趙無極1920年出生於北京,自幼即愛好文學與歷史,並在祖父的教導之下鑽研書法,種下對藝術的種子。14歲進入杭州藝專就讀,師事林風眠與吳大羽。於杭州藝專期間,他接觸畢卡索、馬蒂斯、塞尚這些現代派大師的藝術,並讓他認識到藝術多元的面向。1948年趙無極偕妻赴法深造,並在一次畫展中看到保羅克利(Paul Klee)的作品,克利畫作中的符號圖像打開了他通往自身文化理解的另一扇窗。


1954年前後,趙無極在畫作中融入甲骨文的書寫,他將這些西方人眼中難以辨認的神秘圖騰作為抽象符號,開啟著名的「甲骨文時期」,並逐漸形成極具個人特色的抽象表現語彙。50年代末期開始,趙無極作品不再有具象標題,而是以「無題」、「抽象」或創作日期為作品命名,一方面避免觀者被標題限制了想像,同時也標誌著藝術家更加深往內在心靈的探尋。這段時間,趙無極持續探索新時代藝術的可能,也周遊歐美各國,拓展視野。60年代之後更加強了畫作中大筆觸的張力,風格再次轉變,形成廣為人知的「狂草時期」,此階段作品畫面裡色彩的多重振顫使畫布彷彿活躍了起來。1972年之後趙無極重拾毛筆,以水墨詮釋抽象語彙,同時其油畫作品中的佈局也逐漸由「聚」走向「散」,畫面中氣韻的表現更加豐富多變。


趙無極的藝術體現了中國人特有的一種「冥想精神」,以「無形」表現哲學之「大象」,風靡了無數中外藝術愛好者。2002年趙無極獲選為法蘭西藝術院終身院士,並在2006年獲法國總統頒發榮譽軍團勳章大軍官勳位。這些榮耀雖可說明趙無極在國際藝術界所受到的重視,然而藝術家真正的神采與思想,卻永恆地存在於其畫作之中。


趙無極自1940年代起,便陸續創作許多石版畫,60年代更以版畫為不少知名作家製作書籍插圖,本次展出《向畫與詩致敬》即為以冊頁形式發行之版畫作品,而另一套《四季》創作於2000年,此作原無標題,唯此系列每件作品各有一主色調,與四季若合符節,遂被稱為《四季》,本作畫面的布局與流動展現自然景物的韻律,呈現出趙無極一貫東西合璧、氣韻生動的表現,亦是趙無極相當具代表性的石版畫作品。